- ·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版面费[06/30]
- · 《高原山地气象研究》投[06/30]
- · 《高原山地气象研究》期[06/30]
上海援藏教师将思政课搬进青稞地 把多彩课堂送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高群斌记得,有个男生曾认为艺考很容易,总是不专心,差点被“劝退”,但每次又向他苦苦请求留下来。后来,高群斌多次与他谈人生、谈理想,还将自
高群斌记得,有个男生曾认为艺考很容易,总是不专心,差点被“劝退”,但每次又向他苦苦请求留下来。后来,高群斌多次与他谈人生、谈理想,还将自己艰难求学的经历讲给他听,师生俩一起潸然泪下,男生也越来越珍惜在学校学画的机会,终于下定决心学好绘画。
科学课在西藏是考试学科,在过去的教学中,教师倾向于让学生背诵默写知识点,很少上实验课。在教研组工作时,担任过小学、初中科学教师和教科室主任的寿庆国,通过上示范课、听课评课和集体教研,将实验课的授课方法教给当地教师。
体育教师施刚强在课堂上注意到,藏族孩子比较害羞、腼腆,为了让学生们活跃起来,他在课上安排了各种团体游戏和比赛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体育活动中发挥优点、享受快乐。
万事开头难,高群斌从这些学生高二年级开始,“抓”着他们在午休、傍晚课后时间训练素描、色彩和速写3门专业课。
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,有一系列以青稞为主题的多彩课程:春耕、秋收季节,孩子们走进田间地头,亲手播种、收割粮食,观察农耕机运作,感受现代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;在教室里,班主任结合当地青稞产业的发展故事,讲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历程;今年7月,师生们还走进刚建成的青稞博物馆,聆听农学家尼玛扎西讲授关于青稞的历史文化知识。
来到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后,曾担任初中语文教师的王德伟发现,藏族孩子学习语文有困难,于是他想了各种方法唤醒学生对语文的感知。有次假期,他在朋友圈了解到很多孩子喜欢看电视剧《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》,就在语文课上讲解了李清照的两首词,还自费购买图书放在教室里,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。

副校长潘杰告诉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,由两地教师组成的思政名师工作室挖掘当地资源,注重思政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生活,将当地打酥油等传统生活方式体验纳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,还筹建了学校中草药科普体验馆,推出“青稞地里的思政课”“行走在城市中的思政课”等系列特色思政实践课程。
团队中最年长的成员、美术教师高群斌两次参加援藏工作队,他顶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,在教学任务一线工作了4年。
曾担任该校副校长的上海援藏教师潘杰介绍,这些“青稞地里的思政课”由上海市教育援藏工作队和当地教师共同设计并授课,也是工作队落实“造血”式教育援藏理念的典型案例。
2019年夏天,即将担任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的张必胜刚下飞机,就被西藏空灵的蓝天白云所吸引,但同时遭受了头晕、头痛等剧烈的高原反应。此后3年,不少援藏教师都面临高寒缺氧的困扰,夜里需要吸着氧入睡,还有的经常失眠。不过,张必胜认为这里的整体环境很好:“当地教师为人非常朴实、真诚。”
施刚强老师指导学生踢足球。受访者供图
性格开朗的施刚强喜欢和孩子们打成一片,“学校的初、高中学生都住校,每天早上六七点就起来早读,晚自习9点20分结束才去寝室休息,学习压力挺大的。所以他们很喜欢上音、体、美副课,渴望通过户外锻炼放松自己。”经常关注学生动态的他留意到,班上有孩子在体育课交到了新朋友,性格变得阳光、自信了。
在这所美术学科师资薄弱的学校,高群斌坚信“有做才有为”,对参加社团活动的孩子付出了大量心血。他介绍说,学校高中部有不少孩子来自高海拔的偏远地区,家里主要从事农牧业,课外兴趣特长培养几乎全部依靠学校社团活动。
支教“造血”
寿庆国说:“其实,上好科学课的理论和实验教学道理是共通的,都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。比如实验课上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,组员互相带动,教师在旁边指点。”经过几个学期的“传帮带”,不少青年教师在教学理念、教学质量提升和职称评审等方面都有了不小的收获。
文章来源:《高原山地气象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gysdqxyjgw.cn/zonghexinwen/2022/1020/1003.html
上一篇:把多彩课堂送到雪域高原
下一篇:海南岛将有较强风雨天气 青藏高原东部将有较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