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版面费[06/30]
- · 《高原山地气象研究》投[06/30]
- · 《高原山地气象研究》期[06/30]
把多彩课堂送到雪域高原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副校长潘杰告诉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,由两地教师组成的思政名师工作室挖掘当地资源,注重思政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生活,将当地打酥油等传统生活方式
副校长潘杰告诉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,由两地教师组成的思政名师工作室挖掘当地资源,注重思政教育从课堂走向社会生活,将当地打酥油等传统生活方式体验纳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,还筹建了学校中草药科普体验馆,推出“青稞地里的思政课”“行走在城市中的思政课”等系列特色思政实践课程。
两次援藏,高群斌分别辅导初、高中孩子绘画。他指导孩子们融合藏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绘画技艺,结合生活经验画出自己的心声,起初空荡荡的画室渐渐贴满了学生作品,连天花板上都贴着画。
事实上,部分教师、学生和家长曾经并不看好高群斌的尝试,认为画画耽误文化课的学习,学校以往也没有学生考取过艺术类大学。但高群斌知道,有些来自偏远农牧区家庭的孩子文化课较弱,如果能走通美术高考的路子,今后的就业路会更宽。
万事开头难,高群斌从这些学生高二年级开始,“抓”着他们在午休、傍晚课后时间训练素描、色彩和速写3门专业课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( 2022年10月19日 05 版)
高群斌说:“美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,能展示孩子的精神面貌。藏族孩子对自然感受能力强,当自己的画在学校展出、在绘画比赛中获奖时,他们都能受到鼓舞,会兴奋地告诉父母。”

来到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后,曾担任初中语文教师的王德伟发现,藏族孩子学习语文有困难,于是他想了各种方法唤醒学生对语文的感知。有次假期,他在朋友圈了解到很多孩子喜欢看电视剧《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》,就在语文课上讲解了李清照的两首词,还自费购买图书放在教室里,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。
支教“造血”
拓宽求学路
和西藏孩子打成一片

体育教师施刚强在课堂上注意到,藏族孩子比较害羞、腼腆,为了让学生们活跃起来,他在课上安排了各种团体游戏和比赛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体育活动中发挥优点、享受快乐。
寿庆国说:“其实,上好科学课的理论和实验教学道理是共通的,都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。比如实验课上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,组员互相带动,教师在旁边指点。”经过几个学期的“传帮带”,不少青年教师在教学理念、教学质量提升和职称评审等方面都有了不小的收获。
潘杰在给学生上“青稞地里的思政课”。受访者供图
上海援藏教师支教“造血”的实践也拓展到日喀则的各个县。为了带动更多本地教师转变教育理念、增强业务能力,他们通过名师工作室机制,每个学期下乡授课、送讲座、听课评课。
2021年,经过高群斌的精心辅导,学校第一次有3名美术特长生通过自治区统考,以高分被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录取。
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魏其濛
上海市从2005年起对口援建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,并于2016年开始派教师“组团式”援藏。3年前,潘杰和另外29位教师及管理干部主动报名,经过遴选后组成援藏工作队,他们来自上海5个区的29所学校,最年轻的26岁、最年长的54岁,虽然此前素不相识,但这些上海教师抱着同样的信念和热情来到西藏,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,用多彩的课堂点亮了雪域高原。
从2017年至今,学校初中部、高中部陆续招收了新的美术教师,受高群斌的影响,他们也开始带学生在校园写生,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让高群斌更深刻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义。“我有一个用了近20年的皮夹,封皮上是一句话:到农村去,到边疆去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。这也是我两次参加援藏工作的初心。”他说。
文章来源:《高原山地气象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gysdqxyjgw.cn/zonghexinwen/2022/1020/1002.html
上一篇:原山:“两山论”的实践样板
下一篇:上海援藏教师将思政课搬进青稞地 把多彩课堂送